昨日港股再接再厉,连创本轮行情新高,恒指以近乎全日高位23852.17点收盘,上涨394.48点,涨幅为1.68%,成交1385.33亿港元。有市场人士认为,香港特区政府不允许以地产投资作为
香港投资移民资产类别,或将使更多资金流入股市。
过去3个月,受到美元大幅度贬值、量化宽松政策持续、欧债危机告一段落以及楼市成交火爆等各项利好因素刺激,在本地地产股的带动下,恒生指数一路“高歌猛进”,累计升幅达到16%,成交额从连续多日不到500亿港元的低迷状况,到了最近连续两日超过千亿;其中长江实业累计升31.14%,新鸿基地产升21.58%,港交所升44%。
数月前,长江实业主席李嘉诚曾在长江实业100港元上下徘徊时多次大手笔增持股份。对此,香港城市大学MBA课程主任曾渊沧认为,这代表当时大地产商看好后市,当时股价偏低,投资者可以多留意这类大股东增持的机会。
10月13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宣布,香港移民新政策禁止以房地产作为资产类别,防止资金继续推高香港楼价。
对此,有私募基金经理认为,投资者通过购买大量金融资产来符合1000万港元的投资移民最低门槛,会导致大量资金转战香港股市、债市、基市,把恒生指数继续推上更高的水平。
香港投资移民政策始自2003年。当年推出计划,缘于受到金融危机和SARS的冲击,港府希望可以通过计划引入外来资金,刺激楼市及金融市场。
现如今这个备受争议的
香港移民定居计划,在当年却是挽救跌入谷底的香港楼价的救命稻草。2003年,周期性金融危机持续拉低香港经济,不期而遇的SARS更是雪上加霜,虽然同年6月开始施行的内地游客“自由行”一开始拉动旅游业复苏,但市民心理阴影仍未消除。
就在此时戏剧性一幕出现,刚刚进入8月,一家地产经纪虚报自由行旅客购买了5个北区二手单位,不想香港市民由此灌注信心,楼市从此走出低位。
不过,虽然内地个人投资者直到2003年才得以出现,往前推算,内地资金进入香港楼市和资本市场却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
如今,香港市场上最具投资价值的“红筹股”也正是来源于那个时期。上世纪90年代,受亚太经济整体影响,并在中英谈判顺利的趋势下,香港维持了5%的增长率。1993年,17家大陆企业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引来新一轮的股市投资热,即“红筹热潮”。据香港银行前首席经济顾问陈国基统计,其时在香港市场的中资企业资产高达200亿美元。
文章来源:http://www.hongdaym.com/page-16-2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