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黑森法兰克福旅游风景
时间:2014-03-18     浏览:71次

德国黑森法兰克福旅游

法兰克福文化地理

历史

法兰克福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元年前后,那时莱茵河和多瑙河是罗马帝国的北方边界,但两河并不相连,其间无险可守,因此罗马人修筑了连接两河的长城。连绵数百里,从法兰克福附近经过。于是人们在这里设置了驻军营地,这一带成为边境要塞。随着罗马帝国的崩溃,这时军营圯毁,日渐荒芜,几乎被人遗忘,直到8世纪才再度兴起。传说,一天拂晓,漫天大雾,查理大帝打了败仗,逃到美因河边,找不到向导,无法渡河。危急之中看见一只母鹿涉水过河了,大军也随之过河,转危为安。为了纪念这件事,查理大帝下令在当地建筑一座城市,取名法兰克福,意思是法兰克人(日耳曼民族中的一支)的渡口。

公元794年法兰克福作为查理大帝的行都首次载入史册。此后法兰克福一直是德意志的重要政治舞台。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皇帝由势力雄厚的诸侯即选帝侯选举。1152年,选帝侯们首次在法兰克福聚会,选举绰号“巴巴罗萨(意为红胡子)腓特烈一世为帝。1356年卡尔四世颁布金牛诏书,正式规定,选皇帝在法兰克福举行。1562年,法兰克福又取代亚琛,成为皇帝加冕盛典举行地,前后有10位皇帝在这里加冕,登上皇帝宝座。

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正式告终,该年法兰克福成为莱茵联邦政府的驻地。1816年到1866年,法兰克福又成为德意志邦联议会所在地。1848年在席卷欧洲大陆的革命风暴中,德意志各邦组成德意志国民议会,在法兰克福举行会议讨论德意志的统一问题,是为德国统一前奏。1866年法兰克福并入普鲁士。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33次大轰炸摧毁了法兰克福80%的建筑,留下1700万吨垃圾。千年古城,变为一片废墟。战后法兰克福迅速重建,发展惊人,今天除化学、电子、机械工业外,第三产业如交通、金融、博览事业更是蓬勃发展,市区一改旧观,高楼林立,法兰克福一跃成为国际知名的大都市。

艺术

文化中心

从十六世纪开始,这里被指定为选举罗马皇帝和加冕的场所,也开始了欧陆文化中心的地位。

书柜

1945年,德国颁布法令,规定今后出版的所有德语印刷品,都有义务交一份到法兰克富的德意志图书馆予以保存,以备查用。日积月累,法兰克福就有了“德国最大的书柜”之称。

文学

大文豪歌德(Goethe)《安妮日记》的作者安妮·法兰克(Anne Frank)的故乡。

歌德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代表作有《少年维特的烦恼》和《浮士德》。

《安妮日记》:一个不到16岁就被纳粹夺去了生命的孩子的日记在战后成为人们对那场人类梦魇进行深刻反思的珍贵教材。

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以批判理论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由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以批判与重建为主题,以启蒙精神、工具理性、科学技术、大众文化、工业文明批判为核心,以非压抑性文明和交往合理性重建为目标,对启蒙精神的批判贯穿其中。始于1923年,止于1983年。

地理气候

法兰克福位于美因河右岸,临近美因河与莱茵河的交汇点,坐落在陶努斯山南面的大平原上。市中心和内城在美因河北岸,美因河上众多的桥梁把内城与近郊萨克森豪森地区连接在一起。

法兰克福气候温和,春秋季比较潮湿,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夏冬温差很大。1月份平均气温-1.5℃,7月份平均气温17.5℃。

文化

法兰克福除了是金融中心外,更是德国的文化重镇,大文豪歌德,以及安妮日记的作者安妮·法兰克都出身于此。从16世纪开始,这里被指定为选举罗马皇帝和皇帝加冕的场所,从此获得了欧陆文化中心的地位。

民风民俗

德国人非常注重规则和纪律,干什么都十分认真。凡是有明文规定的,德国人都会自觉遵守;凡是明确禁止的,德国人绝不会去碰它。

德国人很讲究清洁和整齐,不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环境的清洁和整齐,而且也十分重视大环境的清洁和整齐。在德国,无论是公园、街道,还是影剧院或者其它公共场合,到处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德国人也很重视服装穿戴。工作时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里虽可以穿得随便些,但只要有客来访或外出活动,就一定会穿戴得整洁。看戏、听歌剧时,女士要穿长裙,男士要穿礼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装。参加社会活动或正式宴会更是如此。

在德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女士在许多场合下都受到优先照顾,如进门、进电梯、上车等,都是女士优先。男士要帮女士开轿车门、挂衣服、让座位等。女士对此只说声谢谢,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认为对方不怀好意。在同人交谈时,德国人很注意尊重对方。不询问人家的私事(如不问女性的年龄,不问对方的收入等),也不拿在场的人开玩笑。就餐谈话时,不隔着餐桌与坐得较远的人交谈,怕影响别人的情绪。

代表人物

歌德:由《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等作品而闻名世界的约翰.沃夫更格.冯.歌德于1749年8月28日,伴随着12时的钟声降生到法兰克福。他的父亲约翰·卡斯帕鲁尔·歌德是皇帝顾问官,母亲卡特丽努·伊丽沙白·歌德是法兰克福市长的女儿,因此歌德一家在18世纪的当时,是法兰克福屈指可数的名流家庭。他们的旧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轰炸中被完全破坏,然而由于战后精心的复原修整,如今可视作代表德国建筑修复技术最高水平的杰作之一。室内的用具则因为战时及时疏散而幸免于难。

安妮•弗兰克:德国犹太少女,15岁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Bergen-Belsen concentration camp),她的《安妮日记》成为第二次大战期间纳粹消灭犹太人的最佳见证,日记中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与毅力。


相关资讯
回到顶部